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6月29日傍晚,中國分析化學領域一顆巨星悄然隕落。我國原子光譜分析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黃本立在廈門安詳辭世,享年100歲。
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國之所需,我必往之”的崇高精神,以赤子之心譜寫絢麗多彩的光譜人生。他所展現的科學家精神正如一束永不消散的光譜,持續照亮后來者攻堅克難的征程。
毅然北上 堅定光譜報國理想
1925年9月,黃本立出生于香港。因父母早逝,又值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黃本立自童年起就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間獨自一人輾轉于香港、廣西、廣東之間艱難求學。
1945年,黃本立考上廣州市嶺南大學。在校期間,他得到新中國無線電電子科學的奠基者馮秉銓及中國光譜學開拓者高兆蘭夫婦的悉心指導,不僅收獲了豐富的專業知識,更從兩位科學家身上感受到濃烈的愛國情懷。這份情感一直激勵他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奮進。
1950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急需各方面專業人才。臨近畢業的黃本立收到在東北工作的同學李小瓊的來信,希望他能到東北支援祖國建設,這讓原本打算赴美留學的黃本立毅然踏上北上之路,加入東北科學研究所。
“東北是國民經濟恢復的基地,很多重工業都在那里。”黃本立曾經說,光譜分析是利用物質發射的光判斷物質組成的技術。彼時的東北,生產任務繁重。鋼鐵、冶煉、地質勘探等產業急需快速、準確的原子光譜分析技術,而這種技術在當時的中國基本上是空白。
面對國家發展的需要,黃本立選擇光譜事業作為自己奮斗終身的“主戰場”,從此將自己的命運與原子光譜分析牢牢緊扣。
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研究條件極其艱苦,關鍵設備的缺乏常讓黃本立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境地。盡管如此,他仍展現出堅韌不拔的品格和非凡的創造力。
黃本立從研究所堆放廢棄物品的倉庫里“淘”到一個廢舊的小型攝譜儀,利用大學期間學到的光學知識和調試技術,將其“變廢為寶”,并配合過期的感光板,完成了電機碳刷子和電解鋅等樣品的定性分析;他還先后建立多種金屬光譜測定方法,創制國際公認的“最完善的雙電弧光源”,成功研制出中國首套原子吸收光譜裝置等。
正如他自己所說,“國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就做什么”。從1950年到1986年,黃本立在東北科學研究所工作的36年里,為國防工業建立不銹鋼光譜分析法,助力航空材料研發;為“兩彈一星”關鍵材料建立鎢礦中微量鈹的光譜測定方法,創新化學分離與光譜聯用技術;在蘇聯專家撤離的困難時期,帶隊攻克高壓火花光源技術,實現儀器自給。
重新開始 培育科研新力量
奮斗路上,腳步匆匆。1986年,61歲的黃本立本可以功成身退,享受晚年生活,但他卻選擇了重新開始。這一年,他響應國家建設經濟特區的號召從東北遠赴廈門大學任教,并白手起家建立原子光譜實驗室。
作為我國原子光譜分析領域的首位博士生導師,黃本立到廈門大學不久后,便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分析化學博士點并獲批準,成功吸引3名留美博士進入化學博士后流動站,他們成為我國第一批分析化學博士后。面對學校科研設備和資金緊缺的情況,黃本立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向熟悉的儀器廠商要了一臺退貨的ICP原子熒光儀,將其修好后給研究生做實驗;聯系企業爭取捐贈;與儀器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開展科研合作……
“最先進的儀器永遠是在實驗室研制出來的。”黃本立認為,要想做出開創性的工作,就必須先從儀器動手,學會依照自己的實驗要求動手調整實驗設備。在他的帶領下,廈門大學建成國內一流原子光譜實驗室,成為我國分析化學領域的重要創新平臺。
從戰火中輾轉求學的少年,到新中國科研一線的先鋒,再到教育戰線的“大先生”,黃本立一生以國家需要為坐標,用行動詮釋最純粹的報國初心。在他心中,“國家需要什么,我就一門心思做好什么”的信念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