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通訊員 陳家楠
聚光燈下,一群模特身穿不同款式的衣裙,邁著專業的步伐走在T臺上。這是6月在山東舉行的“絲路柯橋·布滿全球”精準產業對接會上,由柯橋紡織企業組織的一場展示秀。
模特身上穿的,都是浙江紹興柯橋紡織企業研制的功能性面料。比如紹興倚信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系列運動服,實現了0.01毫米超精細激光雕刻制版,應用的精準供墨系統可降低染料用量,同時提升色牢度。
素有“文物之邦、魚米之鄉”之稱的浙江紹興,擁有紡織、化工、金屬加工、黃酒、珍珠五大傳統產業。近年來,紹興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以引進高能級科創平臺、積極促進產學研合作等形式,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
“一根絲”紡出精密材料
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輕紡城在柯橋一隅扎根發芽,從最初民間自發形成的“河邊布街”開始,發展成如今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類最全的紡織品專業市場。
如今,中國輕紡城擁有3.9萬余戶市場經營戶,經營品種5萬余種,銷售網絡遍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中國輕紡城總成交額突破4000億元。
與中國輕紡城相距5公里,在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內,圍繞先進纖維材料和綠色紡織染整兩大主攻方向,科研團隊聯合當地企業在探索紡織產業的未來業態。
自2022年成立以來,該中心已組建10多支科研團隊,涵蓋高性能纖維、產業用紡織品、綠色生態染整、高端智能制造等領域,和150多家企業開展合作。其中,聯合35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20個實驗室,開展人才培育、技術開發和成果孵化等合作。
防切割服、汽車內飾、醫用人造血管、深海特種纜繩、神舟飛船降落傘的傘繩……走進該中心展廳,能看到一根絲線織就的諸多可能。
該中心相關團隊負責人介紹,以汽車內飾為例,由中心與本地企業合作研發的面料制成。像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實地走訪會給人“走進一家車企”的錯覺,頂棚、座椅、頭枕一應俱全。
為擺脫同質化、價格戰困擾,梅盛新材料從經營傳統人造革轉向開發超細纖維合成革,產品能做到3萬次刮磨不破損,最高700小時暴曬不掉色,保持無味無污染、耐光照、耐老化等性能。
“高性能、高價值產業用紡織品可以上天、入海,甚至進入人體,應用于航空、國防、海工、醫衛等領域。”指向身旁的深海纜繩樣品,該負責人介紹,雖然樣品就那么一小截,單根纜繩實物重達600噸,可以承受17級臺風,采用特殊紡織材料和編織工藝,硬度堪比金屬,成本卻是其十分之一,已在海上鉆井平臺等場景應用。
從傳統印染到纖維材料,柯橋紡織不斷向上游延鏈。目前,當地引進“百億級”寶武碳纖維、宇越光學膜等先進材料研發制造“頭部”企業,推動傳統紡織業向功能性材料和產業用紡織品轉型。
“一壇酒”釀造細致風味
“你曾讓遠行者目不暇接,你曾讓豪飲者放浪醉步……”21世紀初,由歌手毛阿敏演唱的《找回鑒湖》,讓紹興鑒湖更廣為人知。
有道是“好水出佳釀”,名聲在外的紹興黃酒,正是用鑒湖水釀造而成。然而,與白酒等其他酒種相比,紹興黃酒發展速度較慢。
在傳承中創新,得用品質說話。“用水是一個突破口。”紹興鑒湖釀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鑒湖酒坊)董事長錢峰說。
去年9月,鑒湖酒坊對鑒湖原水凈化系統升級,引入陶瓷超濾膜智慧系統,采用的無機膜孔徑為30納米,可以隔絕微生物、細菌和大部分病毒,確保釀酒用水安全的同時,保留鑒湖原水中獨特的微量元素。
喝了容易“上頭”,酒醒后頭疼。這是黃酒難以被消費者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原因。早在2018年,紹興黃酒集團就和江南大學科研團隊針對這一課題立項。聯合團隊通過實驗證明,高級醇和生物胺是造成黃酒易上頭深醉、舒適性差的關鍵物質。
研究人員對3年以上的陳酒和新釀制的黃酒采用不同的調控技術,開發出“不上頭”的黃酒。2020年,江南大學(紹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迄今圍繞紹興黃酒完成多項創新成果。
科產融合,讓一壇酒的味道更加細致。去年,紹興制定出臺《紹興黃酒產業發展振興若干政策》,實施《紹興黃酒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方案(2024—2026)》和《歷史經典產業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鼓勵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力爭到2027年,黃酒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
其中的“實施方案”由浙江省科技廳和紹興市政府聯合印發。根據該方案,省市協同共建浙江傳統紹興黃酒科學研究院,按照“統一品牌、統一技術、統一平臺、統一科研”的總體思路,牽頭實施黃酒重大科技專項。
目前該研究院首批7張攻關榜單均取得進展,其中“黃酒釀造核心微生物功能解析、人工合成菌群構建及黃酒酵母遺傳演化研究”首次明確日本清酒酵母源自紹興黃酒酵母,分離鑒定紹興黃酒酒藥和麥曲中的微生物57屬、487種,找出了產出酒精和特殊香味表現較好的菌株5株。
“在釀造工藝上做文章的同時,黃酒的文化屬性,極富開發空間。”錢峰介紹,在酒坊開設的工業旅游路線,游客能品嘗經過處理的鑒湖直飲水、體驗釀造工藝、品嘗多款鑒湖黃酒和地方美食“鑒湖十碗頭”。
隨著盛夏又至,在紹興的諸多景區,可見黃酒棒冰、黃酒咖啡、黃酒奶茶等黃酒衍生品吸引游客嘗鮮。除此之外,當地酒企嘗試開發果酒、氣泡酒、黃酒威士忌等酒類新品,延長黃酒產品鏈,持續擴大黃酒消費區域、消費群體。
“一顆珠”吸引世界目光
從散珠批發到包裝配件,從珍珠加工到成品銷售,在位于諸暨市山下湖鎮的華東國際珠寶城,能直觀感受到當地珍珠全產業圖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諸暨市山下湖鎮有了第一代珠農。經過60余年的發展,諸暨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淡水珍珠養殖、研發、加工、交易基地,年產淡水珍珠達600噸,約占全國產量的80%、全球產量的70%。
如果僅僅走量不走質,諸暨珍珠難以發展到如今的規模。科技創新,是當地提升產業“成色”的法寶。
早在10多年前,當地就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探索研發淡水珍珠插核技術,有效彌補淡水珍珠珠徑小、正圓率低、顏色單一等缺陷。應用這一技術產出的珍珠,品質比肩海外知名海水珍珠,相比原珠,附加值可提升30%。
近幾年,山下湖鎮與科研院校、企業緊密合作,建成珍珠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珍珠產業科創中心等5大創新平臺,吸納高級人才600余名,設立2個院士工作站,蚌苗育種、生態養殖、加工設計、衍生品開發全產業鏈提升。
目前,諸暨擁有各類珍珠經營主體9000余家,初步形成以珍珠商貿、珍珠創意設計、珍珠生物醫藥等為核心的現代產業集群,年產銷突破500億元。
5月下旬,第五屆山下湖·世界珍珠大會在紹興諸暨舉行,包含國際珠寶大賽、全球淡水珍珠養殖技術創新發展推介會等內容,吸引國內外珠寶、珍珠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業內專家學者,電商平臺負責人赴會,涉及20多個國家。
當地已連續5年舉辦世界珍珠大會,“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在諸暨”的含金量持續提升。《紹興市歷史經典產業傳承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27年,珍珠產業規模達600億元。
紹興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國飆表示,傳統產業、歷史經典產業不會因為新興產業的崛起而蒙塵。順應新的時代需求,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它們能夠挖掘潛力、重塑競爭優勢,持續煥發獨特魅力和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