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韋秋瑩 通訊員 計韋杰
6月5日,廣西生態環境廳召開6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廣西生態環境狀況。
2024年,廣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并保持全國前列。全區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25微克/立方米,比2023年下降3.8%,優于年度目標1.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為97.1%,優于年度目標1.2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為0。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9.1%,無劣Ⅴ類水質斷面,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Ⅰ—Ⅳ類水質點位比例為72%。全區近岸海域總體水質為優,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92.9%,優于國家考核目標92.7%要求。生態質量指數(EQI)為74.63,生態質量為一類。
今年1—5月,廣西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9.1%,PM2.5平均濃度為34.8微克/立方米,臭氧平均濃度為139微克/立方米。1—4月,全區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為98.2%,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源達標率為100%。今年春季,全區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面積比例為96%。
記者從會上獲悉,為有效支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廣西統籌推進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目前,全區共有185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239個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點,151個地表水環境質量手工監測斷面,744個生態質量監測點位(站),1430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8個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監測站,73個海水水質監測點位,40個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點位,217個海洋生態質量監測點位(斷面),10個海洋專項監測項目等。
目前,廣西共計有7個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分別為桂林漓江站、環江喀斯特站、北部灣海洋站、百色金鐘山站、友誼關站、南寧農業站、桂林城市站),全區站網建設初見雛形,有效地完成了國家站網的建設任務。
今年,廣西生態環境廳繼續組織了大瑤山站、十萬大山站、潿洲島站、濱海濕地站申報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將完成全區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網絡建設目標,以滿足全區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工作需求。“十五五”期間,廣西將著力打造全區溫室氣體高精度觀測網絡與立體監測能力建設,為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與評估提供基礎數據支持,為廣西減污降碳工作提供科學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