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謝開飛?通訊員 王燕雙 陳錦燦?蔡柏林
“對經認定的中試驗證平臺,予以設備購置最高500萬元、運營補助最高300萬元支持。”近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府辦公室出臺《泉州市推動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中試驗證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此舉旨在發揮泉州制造業應用場景豐富優勢,圍繞人工智能、核醫療、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支持建設功能完備的公共中試驗證線,并通過動態發布一批應用場景機會清單,吸引全國人才團隊來泉開展樣品樣機試制、場景應用實測等,讓中試驗證項目‘拎包入駐’,帶動民營企業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構建‘中試+孵化+投資’的創新生態圈,實現中試驗證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泉州市科技局局長史思泉說。
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此前泉州已發布了首批28家(含籌建中)中試驗證平臺名單。目前,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已成功轉化6項技術,孵化7家科技型企業;清源創新實驗室5個中試項目,獲市場投資超4.8億元、市場估值超15億元。
聚焦中試驗證關鍵環節破題
一項新型面料技術的突破,為泉州一品牌企業新增產值12多億元!作為全國首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之一,石獅市中紡學服裝及配飾產業研究院與森寶(福建)紡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攻關,為親膚性面料打造出評價指標及標準體系,并通過與特步(中國)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實現了相關產品的轉移和轉化。
“這其中中試平臺發揮關鍵作用。”石獅市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局局長巫菲祥介紹,石獅市中紡學服裝及配飾產業研究院聚焦綠色織造染整領域,對接引進大連工業大學鄭來久教授團隊,建設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及裝備研發與應用中試平臺,構建起從前沿技術研發到規模應用的完整轉化鏈條,助力華寶集團、福建興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紡織染整企業,加快新技術驗證、新產品迭代與成果創新孵化落地。
泉州是全國民營經濟最早的發源地之一,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服裝、體育用品等制造基地之一。近年來,泉州為產業科技創新“量體裁衣”,聚焦傳統產業轉型、高新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通過積極對接中國科學院系列院所、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央企國企等,市、縣兩級財政資金投入10多億元,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工業設計等領域先后引進共建了30多家高能級創新平臺。
實踐中,各科研院所普遍意識到,單純從點上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是不夠的。“只有建設中試驗證平臺,通過科研成果產業化前的全套驗證和流程優化,才能打破創新成果驗證難、試產難等瓶頸,推動科研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化的‘大市場’。”南安華大石材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譚援強教授說。
為此,《行動方案》聚焦中試驗證這一關鍵環節破題,重點在石油化工與新材料、先進制造與機械裝備、紡織鞋服與輕工科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新興和未來產業等7個領域,推進中試驗證平臺建設。按照“謀劃籌備一批、培育建設一批、滾動支持一批”思路,力爭到2026年建成25個中試驗證平臺,推動5個平臺進入省級行列,實現重點產業鏈中試驗證能力全覆蓋;到2028年建成40個中試驗證平臺,推動10個平臺躋身省級序列。
探索靈活多樣的建設運營模式
清源創新實驗室由泉州市政府和福州大學、中化泉州有限公司共建。“聚焦先進纖維材料、濕電子化學品、氨氫能源催化等領域,我們8條中試產線中有5條采取‘室企共建’模式,吸引企業出資6160萬元,新增產值21億元。”清源創新實驗室執行主任鮑曉軍說。
《行動方案》提出,中試驗證平臺可因地制宜探索靈活多樣的建設運營模式,具體分為“標準化工業園區+中試公共服務平臺”“高校院所+共性技術中試驗證平臺”“鏈主企業+產品工藝中試驗證平臺”等4種建設模式。
泉州市科技局創新平臺與成果轉化科科長吳志云介紹,“高校院所+共性技術中試驗證平臺”模式,即高校院所提供場所、研發團隊,企業購置中試設備;高校院所以技術入股或專利轉讓,按一定比例參與項目收益分成,通過共同開展樣品樣機試制、場景應用實測,加速推動新技術在泉孵化轉化。
如清源創新實驗室與福建佑達環保材料有限公司,共建高端濕電子化學品聯合實驗室。其中清源創新實驗室提供試驗場地、研發團隊,佑達公司投入1000多萬元購買中試設備,與實驗室共同建設中小試超凈間和TFT-LCD配套產線。目前,佑達公司已建年產1000噸級的濕電子化學品生產線,預計新增產值8000萬元。
此外,清源創新實驗室還與自然人羅紅花、廈門博時丁環境技術公司共同成立福耐絲(泉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帶動企業投入2000萬元在泉州市泉港區建設有機功能材料中試驗證平臺,開發出耐熱性、抗腐蝕性的聚芳砜類特種纖維,可以作為高溫過濾材料、水電解制氫隔膜及航空阻燃材料、消防服、防護服新材料。此舉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可完全替代進口產品,預計每年新增產值1.6億元。
“真金白銀”構建平臺建設體系
對企業中試驗證平臺開發的“三首”產品,給予50-300萬元獎勵;在市級科技計劃單列重大中試驗證專項,給予最高200萬元支持;對企業自主立項的單項實際投入資金100萬元以上的中試驗證項目,視同市級科技計劃項目……《行動方案》圍繞中試平臺設備購置、運營管理、金融支持,中試驗證項目支持、產品推廣應用等,構建立體中試驗證平臺建設支持體系,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創型企業。
在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該院聚焦智能制造及機器人領域,建設面積約5000平方米中試測試基地,開展AGV、巡檢機器人、速度與力量反饋系統等項目調試、中試工作,正籌劃加快建設智能巡檢機器人生產、組裝、調試等全鏈條產線。
泉州市豐澤區科技局局長張璟介紹,在實踐中,該院成立技術投資公司,以技術成果作價入股,與相關投資企業合作成立新企業,并依托中試平臺,實現工藝提升、產品迭代,加速成果進行產業化。該平臺已孵化的7家科技型企業中,泉州通維科技有限公司深耕鐵路交通領域的智能運維機器人,其年產值已達2000多萬元。
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以資金和技術入股,與晉江通用綠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等企業和創投機構,聯合創辦了福建海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致力于紡織新材料技術開發、技術檢測服務等,已實現4000多萬元的營收。
“聚焦化工新材料、紡織新材料、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大院大所聯合園區、企業,共建場景創新中試驗證平臺。”史思泉表示,泉州將健全科研院所市場化運營和人才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各類科研院所向“院所+中試平臺”改革轉型,加速推動新技術在泉孵化轉化,撬動企業投資、社會資本跟進,放大“中試招商+場景招商”的組合拳效應,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闖出新路,引領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